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杂交水稻之母”谢华安

    信息发布者:谢志扬
    2019-04-05 13:55:37    来源:农村新报讯   转载

                                        

        近些年,再生稻又卷土重来,攻城掠寨,持续升温。提起再生稻,没人不知谢华安。谢华安是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培育的5个超级稻品种已推广8000多万亩,研制的再生稻品种与栽培技术7次刷新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

      饱尝饥饿,他选择做育种人

      1941年,谢华安生于闽西龙岩的一个贫困家庭,祖祖辈辈皆以农耕为生。

      孩提时代,给了谢华安一个永远无法驱散的黑色记忆。最让谢华安刻骨铭心的是,疼爱他的外婆在临终前,连吃一口稀饭这个小小的要求也是最后的愿望,都没能得到满足。

      谢华安中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福建龙岩农校。此后岁月,他一直为这个朴素的理想而求索、奋斗。

      20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良种的选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展开。毕业后刚到永安农业学校任教的谢华安,也对杂交水稻的育种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永安农校的工作条件甚为简陋,连必备设施都没有,谢华安就到数十公里外的三明地区农业局借来仪器做科研。1972年9月,谢华安奉调三明地区农科所工作,由此正式开始了痴心不改的育种生涯。

      水稻育种受季节制约很大。为缩短试验周期,全国农业育种专家都选择在热带气候的海南岛做试验。谢华安被选派为福建省协作组成员赴海南。

      初踏育种门槛,谢华安特别勤奋。海南聚集了全国各地数十家育种单位,但相距甚远,有的竟达几十公里之遥。在那个交通落后的年代,谢华安就靠双脚在这些育种基地来回奔波,拜师取经。

      来自江西的水稻育种专家邬孝忠,非常欣赏这位后辈的钻研精神,毫不吝啬地从自己的育种田里拔下一些稻苗给他进行育种试验。谢华安回福建前夕,他又取出自己选育多年的15粒母本不育系种子相赠。这让一无所有的谢华安欣喜若狂。他把其中的8粒种子分给福建同行,将剩下的7粒播在花盆里,一粒一盆,放在铁丝网内,细心呵护。就是这7粒种子,让他发现了杂交水稻良种组合的途径,为日后培育一系列良种打下了基础。

      品种选育初期,谢华安用数百种不同材料反复进行组合试验和筛选,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一次次提高,在坚持不懈中,孜孜探索积累。1975年,他和同事们培育出“矮优2号”杂交组合,试种时呈现丰产优质的良种趋势,不料未及大面积生产推广,一场毁灭性的病害——稻瘟病扑面而来,枯黄的稻株整片整片地倒下,溃烂于田中,惨不忍睹。妻子、孩子生病都没流泪的谢华安,看到自己和同事们几年的心血被这可恶的病魔无情吞噬,忍不住泪流满面。

      现实给谢华安上了生动一课。他的育种生涯由此刷新:育种目标除了丰产性、适应性、米质好等优良经济性状外,还要具备抗病、抗虫、抗自然灾害等强抗逆性。

      十年心血,成就“中国杂交水稻之母”

      1980年冬,经过无数次的杂交试验,谢华安从数以百计的优良株系中,选定了一个具有抗稻瘟、强恢复力、高配合力的恢复系优良品系--“明恢63”。“明恢63”的育成,改变了杂交水稻历史,成为20世纪后期经久不衰的强恢复系品系,改变了中国早期杂交稻单一引用国外品种作父本的局面,同时对杂交稻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明恢63”配成的各种组合,迄今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亿亩,是应用最广、持续应用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

      父本“明恢63”一问世,谢华安又亲自做媒,为其选择配对的母本,也就是不育系。1981年,他用“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杂交,成功育成了杂交水稻堪称一代天骄的良种——“汕优63”。

      此前培育的杂交稻一旦遇稻瘟病,往往颗粒无收,“汕优63”却可以抵抗严重的稻瘟病,解决了第一代杂交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产品质量好,适应力强,大面积亩产第一个突破600公斤……集诸多优点于一身,“汕优63”很快成为杂交稻中的明星。

      “汕优63”迅速风靡神州大地,1986年首登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排行榜首。袁隆平见到谢华安,第一句话就说:“祝贺你,"汕优63"已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

      中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守仁说,“汕优63”救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当时杂交水稻稻瘟病肆虐,不少地方颗粒无收,农民徒劳无获,欲哭无泪,积极性备受打击,科研人员心急如焚,杂交稻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汕优63”横空出世,挽救了杂交稻。据农业部统计,该品种自1986年起连续16年种植面积居全国之冠,累计种植近1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近700亿公斤。并在此后16年稳居首位,一口气创下了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4个“全国之最”;1988年,“汕优63”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汕优63”再生力特别强,实现了再生稻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突破,使再生稻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成为现实,仅1996年,“汕优63”再生稻就占全国再生稻总面积1100万亩的80%以上。

      因为“汕优63”,谢华安从三明农科所所长直接升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随后,他当选了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诸多称号,成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在以谢华安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的报告文学《神农》一书中,谢华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杂交水稻的救星”。

      争议中当选院士

      水稻杂交育种,很多人知道袁隆平,却不一定知道谢华安。2007年,谢华安家喻户晓了,因为,他获得了中科院院士的称号,有人说他获得院士称号的论文是别人做的。

      1995年谢华安第一次被提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果名落孙山。1997年,1999年,2001年,2005年,谢华安又被提名4次,同样未能如愿。“主要因为理论水平低,理论成果少”,举报人邱实这样形容。

      谢华安和袁隆平院士等中国的水稻育种专家的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国人在20世纪内实现养活自己的科技基础。谢华安学历不高,仅为龙岩市农业学校毕业的中专生。他却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为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并在国际保持领先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些人质疑谢华安不能当选为院士的理由有两点,其一为他近几年的著作为他人所作,自己充其量不过是第一作者而已,有抄袭和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嫌疑;其二为学历太低,学术水准差,不会做学术。

      从1995年开始,谢华安冲刺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却屡遭落第。有人对他落选原因的总结为:“院士需要凭论文和外语水平,还需要相当的学历学位。论文,谢华安有质量,但数量可能有欠缺;外语,他参加过日语培训班,可是世界流行英语,日语学得不对路;论文凭学历,他也曾追求过,参加过农学院函授,但想要有显赫的学历学位,他又赔不起时间。”

      他的长处在于科研,在于他的“试验田”、“实验室”,在于他的求实精神。弄那些“学术”、“理论”,谢华安志不在此。评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当然需要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谢华安不追求这个,其他人会追求的,他们会帮助谢华安完成这一“宏伟目标”。

      应该说,就是没有那些论文论著,谢华安完全可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院士增选过程中,有关方面严格按照程序行事,对于谢华安抄袭剽窃的调查结果在院士增选大会上公布过,讨论过。最后,“唯实”的谢华安仍然以超过2/3的票数当选院士。

      这场风波,没有让谢华安萎靡不振。他依然务实,在田间忙碌。脸黑,手粗,身瘦,是谢华安的体貌体征,是风雨骄阳刻在他身上的印记。有一年他回家探亲,耕了一辈子田的父母竟有点不敢相认,说:“你怎么比我们还黑?”一些农民兄弟每每握着他的手,都感到惊讶:“科学家的手怎么比我们耕田的还要粗呢?”

      谢华安研制的再生稻品种与栽培技术7次刷新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目前,农村劳动力减少,加之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追求,再生稻一再升温,谢华安非常高兴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以前老百姓希望吃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还要求吃好。作为育种人,今后当着力培育米质更好、更安全的杂交水稻组合。”谢华安认为,水稻品种已由单纯的产量追求转向品质追求。科学研究在于不断创新,育出能取代并超过“汕优63”的接班种,是他接下来的奋斗目标。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